“十三五”北京累计疏解退出2154家一般制造业企业
北京引进高精尖产业盘活腾退空间
“持续推进一般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退出”“推动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加强制造业腾退空间盘活利用”……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由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获悉,随着“十四五”新一轮疏整促专项任务的启动,本市今年将继续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的疏解提质,以提促疏,并注重对腾退空间的盘活利用,进一步引进高精尖产业项目。
“腾笼”加快步伐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全市一般制造业疏解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经信局介绍,“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退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家具和木制品加工等行业。
随着一般制造业疏解持续深入,在“腾笼”步伐加快的同时,“换鸟”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通州张家湾镇铜牛制衣厂,占地8万平方米,将生产环节分散迁往河北、山东,将研发总部、订制中心保留,利用疏解腾出的制衣车间发展健康研发基地、电影园区、VR拍摄地等;怀柔区占地约36公顷的金隅兴发水泥厂停产后,落户由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领衔筹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正在进行更新改造和生态修复,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世界前沿的多功能科学园区。
“疏提并举、腾笼换鸟的结果就是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近几年的疏解提升,“腾笼换鸟”向高精尖产业和发展高端制造集聚效果显著,如顺义区在保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存量首次低于1000家,高精尖企业占比、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企业占比提升,初步形成了“倒金字塔形”的产业结构。
各区排查制造业底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新一轮疏整促专项任务启动以来,各区继续加强现状产业和制造业企业底数排查,结合本区功能定位,加快摸清存量、制定清单、落点落图、挂账销账。截至目前,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年度计划已完成6成。“持续深入推动疏解的同时,引导存量企业开展提质增效、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推动各区加强制造业腾退空间的盘活利用,优先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高端制造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集中疏解向精准疏解转变
据悉,下一步本市在一般制造业企业的疏解方面,将从集中疏解向精准疏解转变,“除保留一定的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外,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坚决退出。”
一方面,将注重腾退空间更多引进高精尖产业项目,比如,房山区窦店镇北京金太阳药芯焊丝有限公司2020年退出后,2021年将腾退土地租给北京华电力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发展智慧矿山人机协同指挥管理平台项目;另一方面,将推进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如昌平区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科研基地,通过智能化车间控制系统建设、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和更新前沿检测检验设备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绿色化生产水平。
据介绍,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引导北京企业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为突破点,完善京津冀产业链规划布局。 文/本报记者 林艳
现场
水泵厂腾退引来高精尖技术企业群
“我们公司的创办初衷,就是希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OLED材料和技术,以摆脱OLED面板厂商对外材料的技术依赖……”
走进中关村(京西)科技园,类似夏禾这样聚焦科创制造领域、致力于生产新材料、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精尖技术的企业不在少数。近年来,在疏整促专项行动中,园区通过“腾笼换鸟”、有效盘活园内落后产业载体,打造产业空间新形态,成为重要的趋势,中关村(京西)科技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园区通过腾退附近的水泵厂,实现智能先导园落地,成功吸引来自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多个创新团队落地孵化。目前,该园区企业入驻率已超90%,成为京西承载高新科技及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平台。
“新的园区,主导发展智能设备、智能计算、智慧城市和培育发展的智慧文旅、智能医疗、智能金融‘三主三辅’细分产业”, 中关村(京西)科技园智能文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园区制定了企业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将招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落地,并将积极发挥头部企业的作用,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集成的平台,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