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升级迫在眉睫
本报驻雅典记者 曲俊澎
作为连接世界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港口枢纽在全球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以来,全球各大港口纷纷出现了类似于堵车的“死亡拥堵”,拥堵范围在全球蔓延并持续恶化,同时也带来了运价飙升、供应链效率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给海上供应链和世界经贸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各大港口的升级调整迫在眉睫。
今年3月份,全球贸易“咽喉”苏伊士运河由于航运事故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拥堵,尽管一周后彻底疏通,但此次事件更像是全球港口和集运拥堵现状的一次大爆发,并向全球进一步传导拥堵的延迟效应。今年以来,全球各大港口纷纷出现了类似于堵车的“死亡拥堵”,从美国的洛杉矶港、长滩港,到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英国费利克斯托港、法国勒阿弗尔港,拥堵范围在全球蔓延并持续恶化,同时也带来了运价飙升、供应链效率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根据物流巨头德迅公司(Kuehne&Nagel)创建的集装箱运输平台seapexplorer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9日,全球有396艘船舶滞留港口,超过100个港口报告了存在拥堵等问题。而两个月前只有304艘船只受影响,突显了当前全球各集装箱港口超高压拥堵进一步加剧的态势。
拥堵延误挤占运力
根据信息公司IHS Markit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份,集装箱船等待停泊的时间比2019年增加了一倍多。北美地区的情况恶化最严重,2021年5月,船只平均锚泊时间为33个小时,而2019年5月的平均锚泊时间只有8个小时。港口的大规模拥堵导致船舶排队停靠和船期延误,挤占和占据了主要贸易航线上的大量运力,严重拖累了航运效率。
集装箱贸易统计公司(CTS)的数据显示,全球需求增长缓慢,只有北美出现了需求激增,目前的物流供应链困境主要是由于运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普遍的需求激增。以在跨太平洋航线上运营1万标箱船的运营商为例,其提供的6周往返周班服务需要6艘船,但如果由于航线两端的港口拥挤而延误一周,则需要再增加一艘船来维持同样的服务频率。这意味着市场上即便多出16.7%的运力,服务的效果和水平与没有增加运力是一样的。
因此,尽管各大集装箱班轮运营商已经在主要航线上增加了一定运力,但持续的拥堵和延期仍“吃掉了”增加的运力,与疫情前相比,市场的净运力增长都是负值,这意味着即便全球集装箱船舶总数在增加,但实际的载货能力和运输效率在下降。航运数据公司Sea-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全球9.6%的运力被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占据。
航运分析人士指出,运力损耗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而且随着船舶数量的增加只会加剧目前的港口拥堵现状并进一步增加延期时间,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港口拥堵难题。
运价飙升“一箱难求”
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导致集装箱运输供不应求,推动运价飙升并出现了集装箱“一箱难求”“箱比货贵”的奇特场面。截至8月6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飙升至4225.86点,超过去年同期的4倍。海外港口持续拥堵且船期可靠性大幅降低,导致集装箱去多回少,国内中小出口商经常“一箱难求”,甚至对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货物,运价早已高过利润甚至货值,此时货主订舱,更多是为了避免货物无法按时交付的无奈之举。
机械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等国的昊玛机械公司负责人李东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其产品附加值较高,国外用户需求旺盛,但飙升的运价和订舱难已经对产品的生产和交付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北美和欧洲客户由于运价和船期原因暂缓下单或要求减慢已有订单的制造速度,以规避高昂的海运成本。
随着全球疫情持续反复,短期内全球港口的拥堵状况得不到改善,这将继续成为供应链上的主要瓶颈,航运市场集装箱“一箱难求”“箱比货贵”“租大船运小货”等奇特现象仍将频现。
疫情决定未来走向
当前,在全球疫情持续反复的冲击下,全球航运已经“满目疮痍”、不堪重负。港口及相关配套设施运行效率低下、卡车司机短缺、铁路运力不足、仓储空间有限、客户提货和返还集装箱速度缓慢等各种原因使得终端拥堵成了全球性问题。随着港口不断暴发新一轮疫情,一连串港口运营被熔断,进而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急转直下。
近期,新西兰陶朗加港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紧急隔离了11名船员和近100名港口工作人员,疫情导致大范围码头工人停工,陶朗加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几近陷入瘫痪,使得当前本就超负荷运转的海运供应链雪上加霜。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