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1. 七年前的抉择,给这个西部省份带来了什么?

      时间:2021-06-08 15:3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七年前的抉择,

        给这个西部省份带来了什么?

        — 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探索和实践

        采 写:本报记者 何星辉 实 习 生 周泓汛 张 华 策 划:赵英淑 林莉君  

        深瞳工作室出品

        眼下,大数据是贵州正在实施的新三大战略行动之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也指向了数字化。对于竞争,贵州持开放心态,因为大数据发展已经过了概念先行的阶段了,大家都来搞大数据,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

        “这么高端的东西和落后的贵阳有什么关联?”当听说贵州要发展大数据时,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愣住了。率队拜访的,是当时的贵阳市委主要领导。因为彼此很熟悉,柳传志坦率而直接。

        这是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人均GDP为22981.60元,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7年过去了,奇迹出现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这段歌词,如果用来形容贵州的大数据发展,或许是再合适不过了。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逐渐风生水起。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创新之路。

        “大数据已经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久前,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贵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贵州发展大数据,一开始我内心是有疑虑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早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之初,一个年轻人向总部在北京的公司申请到贵州开疆拓土,公司老总并不看好,又拗不过他,最后只预支了他一万元的差旅费,告诉他:“去吧,花完了就回来。”

        没想到,靠着一万元差旅费,这个年轻人在贵州站稳了脚跟。现在,他开创的大数据服务公司,年营收已达数亿元。

        不相信、怀疑……在众人的眼里,丑小鸭似乎永远也无法变成白天鹅。

        即便是身为贵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也在多年后坦言:“对于贵州发展大数据,一开始我内心是有疑虑的。”

        那时候,“大数据”还只是一个从大洋彼岸传来的新词,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用来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创新。

        一边是貌似高不可攀的前沿科技,一边是“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邬贺铨参与过贵州大数据的论证过程。2012年,邬贺铨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跟时任贵州政府高层座谈,双方达成一个比较初步的共识,那就是贵州生态脆弱,经不起破坏,不能发展高耗能产业。“那么还可以发展什么呢?新兴的大数据产业也许是个很好的方向。”邬贺铨说。

        但完全无中生有,贵州行吗?

        其实,不止是梅宏,“心存疑虑”的还有很多当地干部。

        一场思想的洗礼,首先从贵阳开始。领导干部被分批送往外地,学习大数据知识。尽管慢慢了解后仍“疑信参半”,但真刀真枪干起来时,多数人还是能“豁然开朗”。

        2014年是贵州大数据元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时任省长陈敏尔亲自担任组长。从政府“七朵云”开始,贵州逐步把整个政府IT系统迁到云上,攻坚数据“聚通用”。

        敢为天下先的贵州,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探索地方大数据立法……而后,西进班加罗尔,北上阿拉木图,远赴美国硅谷,飞越莫斯科河,辗转“一带一路”,贵州省四下出击,谋求合作,并在全球首开数据资源大招商的先河。

        全省上下,一派昂扬。正是大数据,让这个边陲之地第一次和全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早在明朝建省时,贵州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长期以来,一直贴着贫困标签的贵州,太需要振奋人心的探索和实践。

        “每个人都能谈大数据,也都会谈大数据”

        “这里是创业者的一块福地,有最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说这话的董博,是贵州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一位海归博士。

        2015年,结束在美国深造后,董博选择回国,来到贵阳双龙航空经济区创业。

        董博的公司,致力于为金融和征信决策提供企业全息画像,一开始只有三五个人,体量很小。不过,地方政府并没有因此而对其有所轻慢。

跟帖

0

参与

0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