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1. 一根螺杆“召回”在外务工村民 浙江定海铺就产业共富路

      时间:2021-08-18 01:06     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中新网舟山8月16日电(林波 郑璐 朱凯华)夏天的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河平村,蝉鸣声和螺杆企业内的金属切割声不绝于耳。

        曾经的河平村是个产业薄弱、耕地分散、交通不便的村庄,但依靠一根螺杆,该村“召回”了在外务工的村民,铺就螺杆产业共富路,让小乡村发生幸福大蝶变。

        金塘岛是舟山群岛中的第四大岛,与舟山本岛仅一水之隔。这里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悬水海岛,自1982年金塘岛诞生第一根螺杆以来,这座海岛就从小小的螺杆中发现商机,将“螺杆经济”的链条从浙东海岛延伸至世界各地。

      定海区一螺杆企业。 林波 摄

      定海区一螺杆企业。 林波 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彼时河平村的普遍现象。“80后”的当地村民王斌就是其中一人。

        1998年,王斌初中毕业,前往上海、北京等地,跟着同样在外务工的舅舅一起做漆工。王斌记得,那时候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寄回家,“出门在外不容易,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

        一次和亲朋好友的聊天中,王斌得知家乡的螺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少人回乡做起了螺杆生意。

        2004年,回到河平村的王斌在该村党委的牵线搭桥下,进入当地螺杆加工企业做学徒。2009年,学有所成的王斌购买了机床设备,并注册成立了一家螺杆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双机筒。

        如今,王斌的企业机床数量增至4台,效益可观,一年收入近40万元。

        在家门口实现创业,这让王斌感受到了收入稳定和生活安定带来的幸福感,“收入可观、订单稳定,还能随时照顾到家人,真好!”

        倦鸟归巢,正是因为家乡栽有梧桐树。2003年至今,河平村返乡的务工人员近1000人,该村党委通过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和创业。目前,河平村现有螺杆加工小微企业60余家。

        和王斌的主动回乡不同,螺杆“创二代”许臻是被父亲“催”回来的。

        2005年,学习建筑设计的许臻大学毕业后,在宁波谋得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对建筑设计兴趣浓厚的他,目标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对于父亲创办的企业,许臻没有太多的了解,更没想过子承父业。

        “刚开始我父亲一个月催一次,后来半个月催一次,再到每天催,就是想让我回去做螺杆。”在父亲的唠叨下,许臻逐渐留意家乡螺杆的发展和全国螺杆产业形势,研判出螺杆产业有着蓬勃发展的前景。

        2008年,因看好螺杆产业发展前景,许臻回来了。为了帮助他成长,当地村党委多次邀请许臻赴外地参加商品交易会,让他对螺杆产业有了更深入了解。

        作为一名“创二代”,许臻用自己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把传统螺杆加工通过数字化提升转型,每年投入产值的20%用于购买数控设备。

        目前,许臻的企业数控化率达45%,效益倍增。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公司招聘的员工半数以上是本村村民。

        “不光自己干得起劲,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许臻表示,他计划成立校企实习基地,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的联系,培育数控实用型人才,在满足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吃上“技术饭”。

        “像许臻这样眼界宽、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正是螺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新生力量。”河平村党委委员王承儿表示,目前该村有规模以上螺杆加工企业数家,凝聚了两代螺杆企业家的努力,为了鼓励新一代的螺杆企业家,河平村党委积极做好引领,加大相应支持力度,优先为企业提供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政策信息等发展要素,让他们安心创业。

        从“小作坊”的家庭生产到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从无名小岛到特色块状经济的“中国螺杆之乡”,如今的定海金塘螺杆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机螺杆生产和出口基地。据金塘管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6月,当地螺杆行业实现产值43.58亿元,同比增长14.5%。(完)

跟帖

0

参与

0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