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竹叶飘香,家家扫帚齐放。山东省嘉祥县前杜村是远近闻名的“扫帚村”,通过加工和销售看似不起眼、也不值钱的扫帚,村民扫尽的不只是尘埃,更有“穷颜”。
图为,前杜村村民李兴军在制作扫帚。 孙宏瑗 摄
15日,记者走进前杜村,“江北最大扫帚产业基地”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在以竹子为主的原料堆中,村民“人手一把刀,都戴白手套,手拿银线圈,还有斧头帮”。修整、铺面、编面、捆扎……不到十分钟,一把扫帚便在村民们熟练地操作下产生。
图为,前杜村村民吕爱香在制作扫帚。 孙宏瑗 摄
据前杜村村支部书记李明强介绍,村里人制作扫帚的手艺是从老一辈传承而来。几百年前,祖辈们便开始在家里制作扫帚,沿街销售。
“扫帚做坏容易,做好难。扫帚扎不紧掉苗,苗扎得少了不能过关。”今年75岁的前杜村村民李兴军自小跟父辈学习扫帚加工技艺,至今已近60年。“我做了一辈子扫帚,上岁数体力和效率也不减,一天还能做十几把。”
图为,前杜村村民吕爱香在查看扫帚。 孙宏瑗 摄
李兴军说,加工扫帚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年轻时在供销社做扫帚,一把能赚0.25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做一把扫帚的手工费在3.5元左右。“熟练了,一天赚百十元钱不是问题。”眼下,李兴军自家的作坊共有六七名工人,平均每天生产近500把扫帚。
图为,前杜村村民在制作扫帚。 孙宏瑗 摄
在李兴军家不远处,村民吕爱香也正忙做扫帚。在她看来,扫帚制作门槛不高,多劳多得。吕爱香丈夫的祖祖辈辈也从事扫帚制作。嫁到前杜村后,她向丈夫学习制作扫帚,到现在快19年了。
“我一天能做三十几把,赚200元左右。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吕爱香说,她能靠这份工作和丈夫一起养家,家庭生活水平比以前有提高,如今,她正打算拆掉家里的平房,盖起楼房。“干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在家能照顾老人孩子,也不耽误做农活。”吕爱香说,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从事扫帚加工行业。
图为,前杜村村民在制作扫帚。 孙宏瑗 摄
“95后”李国涛2017年退伍,看到当地扫帚产业发展红火,便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加工扫帚。在传统产销模式的基础上,他引入电商,拓宽市场。“现在网络发达透明,只要产品合格,放到网络平台上,消费者都可以看见。”
图为,前杜村村民在制作扫帚。 孙宏瑗 摄
相比父辈开车拉货,到市场一家家推荐的销售模式,李国涛现在坐在电脑前,每天就能将一两千把扫帚销售至黑龙江、新疆、云南、广东等地。前杜村的扫帚,也早已销至中国各地。
目前,李国涛的扫帚加工厂一年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生活水平比小时候好多了,最近几年,我在城市里买了房,在老家盖了楼房,自己也换了新车。”
前杜村树立起“江北最大扫帚产业基地”几个大字。 孙宏瑗 摄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