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迎霞
深化科体改革 激发创新动能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药食同源的枸杞,如何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这是一道压轴考题。
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
6月21日,我国第一家枸杞研究院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挂牌,创新性地按照“一院、两机制、百企业”组织框架建设运行,力争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服务和市场开拓,打造全国一流的综合创新平台。
“只有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搭建开放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才能支撑引领枸杞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宁夏科技厅厅长、枸杞研究院院长郭秉晨说。
小红果亟待挖掘更大潜在价值
枸杞是宁夏的“红色名片”,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也是当地最具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产业。多年来,宁夏强化枸杞产业科技支撑,建设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目前,全区从事枸杞深加工的企业超过240家,枸杞鲜果加工转化率达到25%,居全国之首。将枸杞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宁夏人是有野心的。
综合产值要突破500亿元!“十四五”期间,这个地处西北内陆的小省区定下了枸杞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将枸杞产业纳入自治区重点支持发展的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宁夏还专门成立了包抓机制专班,统筹推进发展。
“但是,我区在枸杞精深加工、功效物质、基因组学、高附加值新药及系列产品研发、加工工艺、质量监控及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郭秉晨指出。为了补齐这些短板,宁夏近年来以区内研发力量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东西部科技合作,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研发团队沟通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小红果亟待挖掘更大的潜在价值。在自治区枸杞产业包抓机制的指导下,宁夏科学技术厅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和草原局,明确了搭建新型研发平台的建设思路。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应时而生。
机制创新解决当前两大难题
一个是事业法人管理,一个是市场化管理。枸杞研究院的“新”,在于两种机制并行且相互支撑。
事业法人管理运行机制依托单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继续实行现有公益性一类单位管理方式。
其下设的研发平台以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为主,整合了科技部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枸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改委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同时依托现有科技力量,联合区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枸杞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等6个研究中心。
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依托单位为宁夏枸杞创新中心。这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由枸杞研究院引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中药材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专家团队联合宁夏枸杞企业共同组建而成。该中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条件成熟时将设技术成果信息化转化应用等4个研发中心。
“这样设计源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两大难题。”枸杞研究院办公室设在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该处处长徐小涛向记者透露。他解释道,对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如果单纯运用行政力量或者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都会出现不尽完善的地方。为了扬长避短、互相促进,枸杞研究院设计为两套机制并列运行的组织架构。“科技到底如何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想用全新的理念进行探索。”徐小涛说。
“一院”“两制”最终都为“百企”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科技成果转化。于枸杞研究院来说,无论“一院”还是“两制”,都是为了“百企”。
研究院成立当天下午,一场规模空前的枸杞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路演活动旋即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枸杞研究院名誉院长苏国辉发布了团队对宁夏枸杞的最新研究,称枸杞提取物枸杞多糖具有保护视网膜、抗脂肪肝、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改善抑郁症状等功能。
宁夏农林科学院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12家单位历经10年协同攻关,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并在枸杞基因组学研究、枸杞新优系选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