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经济肌体 畅通金融血脉
本报记者 钱箐旎 郭子源
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历史性转变,取得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持续提升。展望“十四五”,银行业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历史性转变,取得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业积极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经营能力稳居世界前茅,并逐步实现由大向强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实体根深、金融叶茂。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持续提升。
实现以上成就的前提之一,是完成银行业自身的机制改革。回顾历史,我国银行业已走过了专业银行、商业银行、股改上市3个关键阶段,当前正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奋进。
从改革成果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类型已达20余种,形成了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一方面,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的“头雁”作用不断突出;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重点在服务社区、小微企业及“三农”等领域精耕细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金融必须面向亿万人民群众。”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基本金融服务已覆盖99%的人口,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6%;全国人均拥有8.06个银行账户、持有6.01张银行卡,农村开立的个人结算账户占全国的40%;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三分之二的中小微企业、数以千万计的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农户都能获得银行贷款。最新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45.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万亿元,同比增速33.9%。
“增量、扩面”的同时,我国银行业还做到了“降成本”。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2011年底的8.01%降至2020年底的5.03%,降幅显著。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银行业积极让利实体经济。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金融系统如期实现了“2020年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接下来,银行业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要全力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探索促进科技创新的各种金融服务,持续促进扩大内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加强外贸领域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
金融增添一抹“绿”
6月3日,上海银行成功发行面向企业客户的首只挂钩“碳中和”债券全收益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以上海清算所编制的碳中和债券全收益指数为标的,也是该指数首次用于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
运用多元金融产品已成为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业务规模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治理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推动者。
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性银行与国有大行无疑是主力军。据年报统计,2016年至2020年间,工农中建四大行绿色信贷余额从3万亿元上升到5.6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7%,远超过同期贷款余额年均10%的增速。2020年,四大行将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分别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健全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