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
六十余载铸大国重器 东方电气挺创新脊梁逐浪前行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知识产权F级50兆瓦重型燃机……这一个个重大项目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集团”)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这家创建于“二五”时期、成长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央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始终高举着不灭的自主创新之火,不断开辟着改革发展新局面。
昂首阔步新征程,位于在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东方电气集团正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实施“11256”发展战略、完善“六电并举、五业协同”的产业格局、啃下重大装备领域国产化的“硬骨头”等一系列举措,挺起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脊梁,实现了由“跟跑为主”到“并跑领跑”并行的全新蜕变。
东汽精神历久弥新
几代东汽人艰苦奋斗再创业
13年前,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汉旺广场东侧角的钟楼,时针永久停留在“14点28分”这个特殊的位置,成为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标志性建筑物。
而钟楼的背后是震前美丽的“十里东汽”——东方汽轮机厂(简称“东汽”),隶属于东方电气集团,始建于1966年,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单位。地震发生后,东汽大部分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倒塌,瞬间满目疮痍,损失惨重。
面对重创,不屈的东汽人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复产。一个月后,产能已恢复至50%以上,半年后恢复到80%,仅1年9个月的时间,东汽就建成了占地2600亩、拥有19个加工制造中心和科研设施的德阳八角新基地。
置身凤凰涅槃的灾区大地,久雨初晴,碧空如洗,告别伤痕累累的绵竹汉旺镇,重建一新的东方汽轮机厂掩映在整片苍翠欲滴的浓荫之中,展现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实践证明,东汽人没有被地震震垮,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奋进,使东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最终成长壮大为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他们铸就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宝贵东汽精神,成为了地震废墟上迎风猎猎、坚不可摧的一面鲜艳旗帜。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汽人是从零开始进行研制工作,因此走上了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汽产品研发中心主任范小平表示,1983年9月,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汽轮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达到新水平,也象征着东汽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2020年11月27日,由东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顺利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他自豪地说:“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燃机产业实现重要跨越,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材料体系,从‘根’上解决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自1994年进入东汽,范小平多年从事汽轮机通流方案设计及动叶片结构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电站汽轮机组通流方案设计,以及新型叶片开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下一步,我们要攻克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追加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以保障未来的发展。”他说。
“2011年5月,震后重生的新东汽竣工投产,我们将这台转子从汉旺搬迁到东汽新基地广场上陈列,它见证了东汽自主创新的发展史,也是我们心中的‘东汽精神’的象征。”在东方电气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柯俊雄看来,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奋进中弘扬“东汽精神”更具有时代意义,希望东汽人依然唱响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时代之歌。
“东汽精神是全体东方电气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奋斗旗帜。”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表示,进入“十四五”时期,集团公司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更需要将东汽精神传承下去。
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要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答案离不开创新。
从最初单纯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发电设备,东方电气集团启动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创新优化、智能制造转型三大创新工程,切实绘好创新引领“路线图”,逐渐成长为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巨人。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