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26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提出,“十三五”以来,中国高耗能产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包括产品性能、污染物排放的环保指标、企业的创新能力等都大幅提升。
朱彤提出,一方面,治霾的主要思路是“末端治理”——提升排放标准,关闭不达标企业、高耗能产能控制等;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确立后,高耗能产业成为制造业减碳的重中之重,除了进一步强化雾霾治理时期的上述末端治理措施之外,进一步增加了“能源双控”等手段,通过控制企业的能源消费来推动其“减碳”。
朱彤认为,制造业减碳的关键点,一是依靠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减少高碳能源消费,二是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减碳。
朱彤说,中国具备发展“低碳”的高耗能产业的优势条件,这是确立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构成要素。
朱彤说,我国发展“低碳”高耗能产业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低碳能源技术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的低碳转型,为高耗能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低碳能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高耗能产业的庞大产能、先进技术和工艺为企业低碳技术探索和示范、加速低碳技术迭代和大规模推广的市场条件。
朱彤说,比如,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有了利用焦炉煤气制氢还原铁技术示范项目,可以使长流程炼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二,同时具有吨钢生产成本优势。这样的技术一旦大规模推开,将大大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的低碳转型,实现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碳减排。当然,能源消费总量也会增加。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在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逻辑下,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去发展一个低碳的高耗能产业”,朱彤说。
朱彤表示,总之,依靠限制能源消费和压缩产能实现的“减碳”是不可持续的,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才是解决“发展”与“减碳”矛盾的关节点,并与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美丽中国梦”相向而行。(完)
【编辑:张燕玲】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