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瓜撬动乡村经济这位“瓜王”科特派功不可没
去年,我们镇小拱棚西瓜产值突破1300万元,试验种植超早熟小拱棚西瓜50亩,创造经济效益8.5万元。如今,利通区已经将发展拱棚西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远郊乡镇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扈银芳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 讯 员 张 婧 实习生 赵 媛
炎炎夏日,吃瓜消暑是一件酣畅淋漓的事。然而,这两天你想尝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科技特派员马兴种的西瓜怎么办?对不起,早在6月24日就卖光了。
马兴是方圆十里有名的“瓜王”。前不久,利通区举办“瓜果飘香迎百年华诞,初心不忘助乡村振兴”西瓜节活动,他选送的西瓜又一次拔得头筹,并且以1万元的价格被当地企业家拍下。
“他们说我种瓜有绝招,其实言过了,我就是善于钻研、善于改进技术。”这位63岁的科技特派员谦虚地说。
如今,在马兴的带动下,利通区的西瓜产业已发展为特色产业,涉及8个乡镇。尤其在马兴的老家利通区高闸镇,他独创的小拱棚西瓜种植辐射6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面积达3524亩。
“这么好的西瓜,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这些年,高闸镇成功培育出‘马兴西瓜’和‘马家湖西瓜’两个品牌,带动了整个利通区西瓜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8月16日,高闸镇高闸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扈银芳表示。
每次技术改进,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马兴种的西瓜成了爆款,因为好吃。
在高闸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举办的西瓜节“瓜王”评比活动中,评委们看瓜柄、比弹性、用手掂、试比重、测甜度、品尝,从品相、成熟度、甜度、口感、有无农残等多个方面对参赛西瓜进行打分,最后给出综合得分。马兴的西瓜斩获第一,实力毋庸置疑。
马兴的家乡高闸镇马家湖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爱上了种瓜这个行当。然而,大伙儿都种瓜,多了就没那么好卖了。于是,马兴开始想方设法“跟别人不一样”。他先在地里盖了一层膜,后来又盖一层。1986年,马兴成功发明地膜种植技术,西瓜产量高、味道纯,他也一度被誉为“瓜王”。
别人都说他种瓜有秘籍,马兴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哪有?都是一点点实践出来的,而且干事的过程要老老实实。”他说自己习惯走访大量顾客,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就努力往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向上去努力。
经过多年摸索,马兴终于种出了自己的品牌西瓜,不仅个头大、质量好、无污染,而且抗灾能力非常强。1996年,这位善于钻研的瓜农又试种成功小拱棚双膜覆盖种植技术,使西瓜提前20天上市,独领市场风骚,一度出现了“买马兴西瓜批条子”的新鲜事。
2006年,马兴成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他体会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每次技术改进,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马兴告诉记者,从最早一亩地收入五六百元到2100元,再到5300元,效益一路飘红。而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让马兴更加注重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进,他想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带领乡亲们种出更好的西瓜。2008年,马兴在政府的支持下搭建起了大棚,每亩地的收入更是高达一万七八。
当科技特派员,就要毫无保留教群众技术
找到马兴的瓜地,颇费周折。利通区科技局副局长撒风兰带着记者前往约好的地方,却几次迷失在大片的瓜田。
西瓜种植最忌重茬,重茬西瓜植株生长衰弱,易感病,严重时会造成大幅度减产。马兴说,科技特派员就是要先替大家“趟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马兴每年都要换地方种瓜,高闸镇这一带的地,被他种了个遍。今年,他又把瓜地换到了更偏远的鸵鸟山庄,撒风兰还没去过。
“马兴就这样辐射带动了整个利通区的西瓜种植产业。现在,这一产业已经在全区发展起来,‘马兴西瓜’也成了我们这里的驰名商标。”撒风兰说。
二月育苗,三月移栽,再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管理,6月上旬,西瓜正式开园上市。这些年,马兴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
2004年,马兴申请注册了“马兴西瓜”品牌,从此名声大噪。高闸镇党委、政府也积极扶持和培育这一主导产业,从技术、物资、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在马家湖村建起小拱棚西瓜育苗中心。
马兴的干劲更足了。
紧接着,他牵头与60名瓜农组成西瓜种植协会,带领成员为瓜农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帮助瓜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西瓜种植协会也使协会成员更加便于协作经商、交流技术,共同推动西瓜产业发展。马兴因此获得自治区及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听说您的手艺不外传?有人出资5000元要买秘方,您都没答应?”记者问。
“那是以前。现在当了科技特派员,就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群众。”马兴黝黑的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