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1. 再造一座河套粮仓

      时间:2021-05-15 19:58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再造一座河套粮仓(田间追踪高质量·春耕探行)

        “地好了,甭管种什么,收成都差不了。”春耕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义丰村村民杨建平忙着往地里卸有机肥。“去年一亩地收了1500多斤玉米,今年我打算再种点黄金瓜,收入肯定更可观。”杨建平开心地说,“荒废了多年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咱自己得加油干啊!”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地处河套地区核心地带的巴彦淖尔市,聚焦耕地种子协同发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大做强种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效益,努力“再造一座河套粮仓”。

        盐碱地上造良田,昔日“废地”变“沃土”  

        河套平原位于黄河几字湾处,丰沛的水资源哺育着千万亩耕地,让河套灌区赢得了“塞外粮仓”的美誉。然而,长期引黄灌溉,也给河套的土地带来了盐碱之痛。每年约有140万吨盐分滞留在灌区中,由于地势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盐随水来,水去盐存,河套灌区的次生盐碱化日益严重。

        “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粮。”这是曾经流传在义丰村的一句顺口溜。杨建平说,“俺家有50亩玉米地,过去20多亩是重度盐碱地,种啥啥不行。”

        这两年再到义丰村,每逢秋收,金灿灿的玉米堆满了各家的粮仓。杨建平感慨,“地好了,咱也尝尝丰收的滋味!”

        丰收的背后,是巴彦淖尔改造盐碱地的决心和努力。“必须把盐碱地改造好。”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说:“目前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亿吨,如果把盐碱地改造好,就能再增加60亿吨,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河套粮食主产区。”

        改良盐碱地势在必行,但谈何容易。河套灌区现有耕地1100万亩,其中轻度盐碱地257万亩,中度盐碱地148万亩,重度盐碱地79万亩。484万亩盐碱化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4%。

        如何排碱洗盐、改良土壤?巴彦淖尔市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土肥站等多家科研院校机构牵手合作,共同向难题挑战,联合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工作。

        “盐碱地成因复杂,盐分运行规律又极难掌握。”五原县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靳存旺说,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盐碱地,一年当中,科研人员要取4000个土样进行上万次的化验、分析和对比。

        经过大量试验,“五位一体”的综合改良措施“出炉”:施用脱硫石膏改碱、掺混明沙降容、增施有机肥壮苗、施用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对于中、重度盐碱地,再配合上膜下秸和暗管排盐技术,从而达到降低地下水位和排盐的双重效果。

        经过改良,昔日盐霜皑皑的连片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每亩效益也足足翻了一番。配合土壤改良,巴彦淖尔市规划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将统筹推进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达到有效治理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的多元化目标。

        打好种业翻身仗,让国产种子强起来

        河套地区光照充足,适宜向日葵生长。数据显示,2010年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全国向日葵总面积的27%。

        但是,种什么品种的向日葵一直困扰着乡亲们。前些年,乡亲们一直种当地品种,一亩地产300多斤,一斤只卖几毛钱。2000年,国外的杂交食葵品种进入当地。杭锦后旗蛮会镇蛮会村村民周得意回忆:“亩产能上500斤,而且个大饱满,一斤能卖3块多钱,大家都抢着种。”

        巴彦淖尔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淡海清说:“2010年时,农民种的葵花几乎全部都是国外品种了。”凭借市场优势,国外种子价格一路上涨,最高时一粒种子就卖到7毛多,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提升国产品种的竞争优势刻不容缓。2010年,五原县种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研发。经过上万次排列组合、培育试验后,终于在2012年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葵花品种。

        “这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产量高、抗性好、籽粒大,口感香甜酥脆,更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葵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张永平说,“国产品种还帮助种植户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入。仅巴彦淖尔市周边农民葵花种子费用就比前些年节省了6亿多元。”

        “新种子,我一开始只试着种了10亩,没想到效果很好。”周得意说,“去年我全部改种了新品种,产量和收入都蹿了一大截。”

跟帖

0

参与

0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