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三大期交所联手“降温”
主持人杨萌: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对此,投资者们怎么看?期货交易所又有哪些安排?今日本报专题聚焦,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刘 琪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表现出上行态势。今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51%。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在此之前,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次会议,也特别“点名”了大宗商品,会议提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对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背后的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修复态势趋于明朗,大宗商品需求加速向常态水平回归;但这段时间印度等国家疫情加剧,大宗商品供应能力修复相对滞后,供需“错位”推高铜、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其次,疫情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处于极度宽松状态。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借此利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短期炒作,也是价格短期内暴涨的重要原因。
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上涨会直接推高国内的生产成本,由此也引发了是否会带来输入性通胀风险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对此在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行了回应。央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面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也紧急出手“降温”。大商所5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铁矿石期货8个合约涨停,下一交易日相关合约涨跌停板幅度及保证金水平将相应上调。郑商所5月10日发布公告称,5月13日结算时起,动力煤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2%,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8%;5月11日当晚夜盘交易时起,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30元/手,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30元/手。上期所当日也通过官网发布《关于调整螺纹钢、热轧卷板期货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的通知》:螺纹2110合约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一。热轧卷板2110合约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一。
对于后续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政策发力点,王青认为,从国内供给端入手,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煤炭、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产能控制做出灵活安排。同时,着眼需求端,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修复良好的背景下,避免各类工业品需求扎堆碰头,过而抑制PPI短期上冲势头。
“整体上看,由于国内产能修复充分,中下游工业品供应能力充足,加之需求端并不存在过热现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冲高不会动摇国内物价稳定大局,也不会带动国内货币政策转向全面收紧。”王青表示。(证券日报)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