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题: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路线图”出炉,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记者申铖
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这一重要领域迎来新的改革“路线图”。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这份意见的作用和意义何在?有哪些看点?13日,记者采访了专家和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看点一:以改革促治理,推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印发的意见,更加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力争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逐步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体系框架,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这位负责人表示,意见立足于前期改革形成的基础,将有关改革成果制度化,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措施:
——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
——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增强财政预算完整性;
——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增强财政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必须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措施,涉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风险管理防控等,都是预算领域里非常重要且值得关注的部分。
看点二: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
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精准性?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
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合理安排支出预算规模;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意见亮出了多项新举措。
“如果预算约束力不够,政府财力就有可能被浪费。”杨志勇表示,这些新举措,能够增强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提升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能力,提高财政治理能力。
看点三:优化国库集中收付,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性制度。为适应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新需要,意见围绕现代财政国库管理“控制、运营、报告”三大功能,系统性地提出了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有关要求。
例如,在“控制”方面,意见明确,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控制体系和集中校验机制,实行全流程电子支付,优化预算支出审核流程,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
“国库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杨志勇说,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更加高效的财政国库管理。
看点四: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基层财政运行、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金融等领域风险防控压力加大,迫切需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为此,意见提出,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进一步增强与国家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
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一方面,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定机制,完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加强督查审计问责。
“意见坚持底线思维,关注风险防控和财政可持续性,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防范风险,为财政可持续性提供制度支撑。”杨志勇说。
看点五: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
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近年来,财政部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