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坚持自主可控 确保安全稳定
如何扎实有效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应从多方面抓紧研究和探索。
我国产业链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也隐忧凸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全面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一个综合性任务,需区分轻重缓急,重点是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应紧紧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其中包括“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我国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可见,如何扎实有效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当前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应从多个方面抓紧研究和探索。
全球产业链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新趋势
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对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难度和收益、国际经济增长的效率、各国的产业安全等都有重要影响。从经济发展史看,全球产业链布局大致有集中化和分散化两种。
过去的全球产业链是往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的,背后主要是基于效率优先的逻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益于不断减少的贸易成本、不断加快的运输效率和总体安全的国际秩序,许多产品的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在一国或一个经济区内部完成,而是将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全球进行布局。这种高度分工、全球密切联系的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我国也受益于这种分工逻辑,依靠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较低的综合成本等优势,迅速成为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一旦某一国的生产中断,可能会造成全球工业停摆。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不少国家都经历了生产中断、供应链停摆的问题,开始警惕“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供应链风险,对产业链配置正从以前主要考虑生产效率转向兼顾效率和产业安全的逻辑上来。对多数商品供给来源进行“备份”,以有效降低断供风险,将是不少国家的优先选择,全球产业链布局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趋势。
我国产业链既有良好基础也有安全隐忧
总的来看,我国很多产业具有基础较好、配套程度较高等优势。2020年,在其他很多国家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临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我国能够很快恢复生产能力,并为很多国家提供防疫用品和日常用品,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了贡献。
我国生产快速恢复的背后,是国内产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产业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
但也要看到,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隐忧也显现出来。
全球产业链分散化多中心化的趋势加大了我国产业链“不稳”的挑战。这一趋势有可能会提升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减少我国的出口需求,并显著加大我国产业对外转移的压力。
同时,面对个别发达国家的打压,我国产业链“不强”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稳定提高,说明我国产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强。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和效率优势,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其他国家不能生产的产品却相对较少,也尚缺乏特别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亟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而且,近年来产业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领域,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不安全”的新问题。随着我国产业开始向中高端升级,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我国产业与他们的产业关系正从“互补型”向“竞争型”转变,开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围追堵截,采取了包括限制供应、技术脱钩等一系列手段,使我国不少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面临新挑战。
重点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0
参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