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5日电 (高志苗 许婧)以1/2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6的人口,产出近1/4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约全国1/3的研发经费,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37%,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全国39%……这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
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的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5日在上海召开。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全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及区域规划领域的相关学者和专家展开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指出,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量的提升转到质、量共抓的新时期,要在积极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路径的基础上,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三高”迈进。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也表示,过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是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下一步要啃一块“硬骨头”,即如何发挥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作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恒山也强调了科技产业创新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要把强化科技创新放在核心支撑的位置。通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家和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同时也要对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起示范和带头作用。”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1/3左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2……
优势与短板并存,范恒山直言:“目前,长三角地区现实创新能力、创新条件仍然不够匹配,关键创新能力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性、引领性的技术较少,科创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长三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扬长避短?阮青强调,未来,需要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他指出主要从建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圈”,推动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六方面努力。
“长三角各城市,不仅要在已知领域攻坚,还要在更大的未知领域探索,从‘看到造’发展到‘想到造’;每个地方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小水桶’,更要贡献长板打造长三角‘大水桶’,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承担长三角‘国家队’的作用。”阮青表示。(完)
【编辑:黄钰涵】
0
参与0